蚌埠新闻网记者 张婷婷
与花田为伴、与蜂蝶为伍,农田水利试验工作枯燥而耗时,对于年轻同志来说,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定力。工作以来,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工程师杨继伟便深深地认识到:“试验是科研立院之本,耐得住寂寞方能成就一番事业。”
大学期间的一次暑期社会实践,让杨继伟与新马桥农水综合试验站结下了不解之缘。采访中,杨继伟告诉记者,他至今仍记得试验站老师说过的一句话,“未来的基层农田水利科研事业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”。这份叮嘱让他感触颇深,也确定了未来的方向和目标。
怀揣着对农田水利事业的热爱,2015年进入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后,杨继伟又回到了这里,致力于农田灌溉排水及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工作。从初出茅庐到独立承担相关课题,杨继伟发现“将理论知识正确的应用到实际中并非易事”。
准确区分两个生育阶段的时间转折点,对科研基础数据的准确性有很大影响。为了准确判断农作物的生育期,杨继伟不仅向有经验的前辈同事请教,还进行了大量的学习和观察实验,最终掌握了多种农作物的关键生育期。
在研究农田面源污染中浅层地下水水质试验时,需要采集浅层地下水,由于观测井口比较细,大型取水器下不去,试验站当时也没有专业的取水器。杨继伟开动脑筋,自制了一款简易的压力取水器。自制的取水器不仅成本低,重量轻,便于携带和操作,而且解决了取水时前后交叉污染问题。这项发明在工作中得到了充分应用,还申请了国家专利。
风雨无阻的试验站工作,让杨继伟深刻体会到农田水利科研基础数据的来之不易。“别看这些数据琐碎,它们却是淮河流域排涝控制、旱灾治理关键技术、预测农田地表氮磷流失等重大科研项目的决定性数据。”随着专业知识的提升和科研经验的丰富,杨继伟先后参与编写安徽省地方标准2次,荣获水利部大禹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,并多次参与申报省部级科研项目及科技奖项。
最近,杨继伟正在研究如何有效减少农业经济所产生的污染源,更好支持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。杨继伟告诉记者,随着化肥、农药、除草剂等农业化学物质使用量的增加,从农田中排出的水分已成为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。“农业面源污染源头范围广、排放不集中、难收集,使得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迟迟没有进展。”他希望,学术上的创新和突破,能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,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,让乡村水更清土更净环境更生态。(完)